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共同富裕是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等领域由自发阶段向自为阶段转变的现代化,占据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与实践制高点。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也必将以崭新形态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共同富裕的历史之维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追求天下大同的价值遵循。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其目标承载了一代代人的美好夙愿,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在完成和推进“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强国大业”四件大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奠定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制度基础、成功探索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方法路径、回应和解答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在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中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产品供给的极大丰富,形成了共建共富共享的社会新格局,破解了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十年非凡成就,尽现于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正是因为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这条道路,才引领我们走向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这也必将转化为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从共同富裕的人民之维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主要践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因此,共产党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铆足功夫、绵绵用力,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在参与共建中体悟自身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指向将更加聚焦人民群众对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同时搭建精神文明建设载体,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走共同富裕“内涵式”发展之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让其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在经济富足、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美丽方面获得了更多实质性的利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融共促,不断汇聚起共同富裕的强大社会合力。

从共同富裕的普遍之维诠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国情,历经百年沧桑探索出的成功之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殖民的原始资本积累之上,历时二百余年,按照“串联式”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非生态化和人本逐利化取向,使得人与自然尖锐对立,人与人的关系疏离异化。在物质层面造成了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不可逆“宿命”;在精神层面绝大多数人被迫沦为“单向度的人”。这是因为资本铸造的现代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突破了“资本”的现代性,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同各国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由此观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范式,不仅被视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也是一条既适应发展自身、又能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党的二十大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崭新图景。我们党要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把握机遇中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努力交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国外学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21XJC710004)”

作者简介:程晋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跃平,中共广元市利州区委组织部干部;罗俊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