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24日,平安夜。

每年一到这段时间,就会或多或少的看到有人在各种途径上发布“抵制洋节”、“抵制圣诞”、“XXX终于出手了”的言论,继而宣称“中国人不过洋节”。虽然《环球时报》的胡主编说他从来没接到任何通知,在身边也没看到任何抵制行为,但这种声音还是出现在胡主编看不到的网络世界里。

除了抵制洋节,最近还流行一个不怎么新鲜的抵制,就是抵制苹果手机,要大家改用华为,据说起因是最近的中美贸易争端以及孟晚舟事件。网上还能看到一些图片,说某些公司要处罚、辞退用苹果手机的员工,奖励用华为手机的员工。当然,这些网络图片未必是真事,但这股情绪在网络上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

对于“我们中国人”应该过什么节,用什么手机,有些人给我们定了调,他们觉得,只要是喜欢过西方节日,用外国手机,即使不是汉奸卖国贼,起码也是不爱国的表现。“我们中国人”就不应该过洋节,就不该用苹果手机!

对于这种言论,已经有很多朋友指出其荒谬之处。

例如苹果手机其实大部分是中国制造,华为手机很多部件则是美国制造,你用苹果是不爱国,难道用美国制造的零件就是爱国了?

又例如央视常常喜滋滋地报道外国人喜迎中国新年,外国人喜欢过中国节日,怎么轮到中国人过西洋节日就变成了文化入侵?

这些分析都很准确,我就不一一重复了,但我还是想补充一点点想法。我觉得这些分析,还没有指出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我们中国人很喜欢强调集体,动不动就说“我们中国人”如何如何。但事实上,除了必须尊重法律法规之外,并没有什么事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做不可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选择,不应该被集体所绑架。

中国有十多亿人,每个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我们有的人过泼水节,有的人过古尔邦节,有的人过清明节,有的人过圣诞节,有的人过情人节,有的人过双十一……

相应地,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选择不过某个节日。你说你不喜欢圣诞节,大可以在别人吃圣诞大餐的时候静静地吃个盒饭,拒绝你女朋友索要礼物的要求;你说你不喜欢过情人节,大可以在别人出双入对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去看一场孤独的电影……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其中一个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让中国人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不必再千人一面,不必再全国上下只看八部戏。

虽然我们拥有共同的国籍,因而是“中国人”,但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是一样的,都必须喜欢同一件事,必须做同一个选择。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更因为它没有只留下一种颜色。

在传统上,国人往往缺乏区分公域和私域的观念。

我们往往习惯把一切个人的东西都放到公共领域来处置,而没有给个人留下足够的空间。例如过什么节,用什么手机,这完全是私人领域的东西,跟公共领域的贸易纠纷、文化传播是两个领域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公共领域对贸易纠纷发表意见,呼吁政府或者公众采取某种做法或者策略,但不能因此而粗暴地干涉个人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大力宣扬中国传统节日,但不应该干涉别人过什么节日;我们可以呼吁大家在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多选择国货,但不应该干涉个人用什么手机…… 

我们重视集体,不是因为集体比个体更重要,而是因为集体是为了保障个体而存在的。所以,只有重视每个个体价值的集体,尽可能保障每个个体利益和选择空间的集体,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集体。

我们每个中国人,谁爱过什么节就过什么节好了。